康庄村走出康庄大道——定日县“四讲四爱”助力脱贫攻坚缩影

来源:日喀则日报
浏览人数:0
日期:2020-12-11 15:55

在珠峰脚下、朋曲河畔、318国道旁的康庄村里,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拔地而起,人们在村里的合作社忙碌着。正在制作藏香的58岁老人坚参说:“谁能想到,住在这里的很多人,几年前还都是乞丐。”

2011年,定日县在制定“十二五”期间强基惠民流浪行乞安置项目建设工作规划时,提出了“以房定人,以牛栓人,以情动人”的工作思路,决心在四年内对定日籍流浪行乞人员进行安置,并成立由民政部门专项负责,公安、劳动、财政、农牧、扶贫开发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彻底改变流浪行乞人员的生活。

坚参老人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2011年12月28日。那一天,他从县领导手上拿到钥匙,住进了新房。“这是我这辈子收到‘最重的施舍’,以后要堂堂正正做人,再也不要到处流浪。”坚参老人回忆道。

直至2014年,定日县完成统一安置后的一段时间内,全县外出行乞人员几乎为零。但随后由于思想转变不彻底、缺少收入来源等多种原因,又出现了安置人员“重操旧业”的现象。

2017年,“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坚参老人成为了村里的“宣讲员”。

“我就让他们去看看致富户的新生活、去宣传栏看看党的好政策。”“勤劳吃羊腿、懒惰喝凉水,当乞丐时,喝的凉水还少吗?”坚参老人宣讲时说,他活了这么大年纪,从没听说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像我们国家一样,把人民群众放到如此高的位置。

放眼这个“老乞丐”的家,从藏式家具到被褥,从打茶机到高压锅,从热水壶到太阳能灯,就连家里的茶杯茶具,用坚参老人的话说,“都是上头给的”。他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在旧社会就跟野狗一样,没人待见。可在新社会,党中央给了我们崭新的生活,我有时候喝着茶,眼泪就流到了茶杯里。”

坚参老人指着墙上的领袖像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殊关心关怀下,我们才过上了好日子,一定要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从“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到丈夫、父亲、户长、村主任的一个个角色,坚参老人说:“以前四处流浪乞讨的时候,心里头还是一个‘旧人’,现在讲文明、讲贡献了,才真正做了一回‘新人’”。

康庄村的次仁,以前是一个人尽皆知的“酒鬼”,“让我走、我就走,老板伸出富贵手……”走到哪醉到哪,走到哪要到哪。

自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定日县组织全村党员干部、致富能手、建档立卡户举行“脱贫致富靠双手,技能培训进万家”专题宣讲动员会。次仁被一件件发生在身边的脱贫故事、一句句温馨鼓舞的话语所感动,他当场向工作人员表示自己愿意学技术。

在县里的帮扶下,次仁学习了厨师技术并开了一家小餐馆,现在成了一家人的顶梁柱。他逢人便说:“以前管人要饭,现在给人做饭,都是党的政策好啊!”

只有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才能在脱贫攻坚中“唱主角”,才能真正拔除穷根。

在拉萨市八廓南街开旅游纪念品商店的扎西也是定日县人,上完小学跟着几个老乡到拉萨,在大街小巷干起了“拇指营生”,曾经被县里工作人员多次遣返,承诺书不知道签了多少回,就是戒不了这个“心瘾”。

“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宣讲员专门带着扎西到县里致富能手家看“新生活”,去脱贫光荣户家听“致富经”,去村委会宣传栏数“好政策”。渐渐地,他的思想有了转变,决定做不一样的自己。

2016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扎西成功申请到了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卖起了手工艺品,从“百家嫌”到“旅游饭”,从“拇指营生”到“双手致富”,扎西身上体现了脱贫攻坚的一个特点:精准扶贫,重在扶志。

定日县扎西宗乡是离珠峰最近的一个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前,这里有18户79人在外行乞,可以说是“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今年86岁的白玛老人说自己当了一辈子的乞丐,听了“四讲四爱”宣讲后才活明白。“以前一直把珠穆朗玛当神供着,以为只能看、不能摸,现在儿孙们定居下来,一匹马接待游客就能养活一家人。”

2019年底,作为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西藏摆脱了绝对贫困,农牧民群众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注重过好今生幸福生活,更加注重提升生活品质,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准得到极大提高,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深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