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中央、区市党委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坚定动力、尽锐出战,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慎终如始、善作善成,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我作为一名参与者、亲历者、推动者,始终牢记精准二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创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路径,是摆脱深度贫困,激活内在动力,逐步稳步脱贫的实践之策。下面,结合近年来我县脱贫实际和自身深刻感触,浅谈一下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以群众内生力为靶向,在思想引导上精准发力
吉隆县于2017年率先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但脱贫摘帽对贫困群众内在生活、本质需求并未发生显著改善,一手抓防贫返贫,一手抓脱贫成效巩固提升成为脱贫攻坚主要任务。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往后难度越大,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全县始终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作为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根本、最关键的举措。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行稳致远。我们积极面对矛盾、深刻分析关键、主动解决问题,创新提出了以“奖”比思想、以“奖”比文明、以“奖”比卫生的内生动力“三比活动”工作模式,切实通过真正实践操作在广大贫困户中形成了比脱贫思想转变、比勤劳致富水平、比家庭收入高低、比家庭卫生程度的良好氛围,达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共进的脱贫攻坚目标。作为县委书记,我更是开会常提、下乡常看、平时常想“三比活动”实际落实和实在效果,常问自己“如何在党政群中形成强大合力共筑脱贫攻坚成果”“如何激发群众主观力量战贫困”“如何让自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好模范表率作用”。回望脱贫之路,自己和贫困户成了“亲戚”、和村庄成了“熟客”、和乡镇成了“挚友”,力求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不偏不倚、精准发力,在思想上行动上实现真正帮扶、真正脱贫。
以经济带动力为根基,在产业发展上精准发力
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确定了重点发展霍尔巴羊养殖、文化旅游、林下资源种养加和边贸物流四大产业。累计投资26908万元,先后实施了26个扶贫产业项目,累计带动779户283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年人均增收800元。组建了64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注入“以奖代补”资金1100万元,扶持37家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以“四个100%”入股的要求,实现779户283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17名农牧民党员、533名边缘贫困人口、649名残疾人口、214名村“两委”班子入股分红。在产业发展上,我们积极依托大学生(中职生)人才注入与产业发展融合,大力培养大学生(中职生)创业者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全力支持当地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当地人才、打造当地企业。同时,立足吉隆南北乡镇资源禀赋差距,结合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实际,积极探索建立了南北产业共享机制,通过南部乡镇产业发展实现北部乡镇贫困群众以务工收入、入股、效益分红或就业增收致富,全面提高了广大贫困群众参与产业、支持产业、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了南北乡镇产业发展效益共享、贫困群众增收共保的格局,为有效巩固贫困群众脱贫成效提供了强大产业支撑。
以联动促进力为保障,在派人用人上精准发力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县上下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重托,扛稳扛牢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强化主动作为的使命担当,坚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心决心,成立了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党委和县乡两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安排3名县级干部在脱贫攻坚指挥部集中脱产办公,并明确了一名县级干部抓统筹落实、一名县级干部抓具体落实、一名县级干部抓督查问效,切实压紧压实责任,确保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运转高效。在乡(镇)层面,为每个乡(镇)配备了2名扶贫专干,创新实施了“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人大主席+2名扶贫专干”共5名干部从事脱贫攻坚工作的模式,并由乡(镇)人大主席兼任乡(镇)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确保了乡(镇)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全覆盖、全落实。在村(居)层面,及时明确了村(居)党支部第一书记和党支部书记为村级扶贫专干,招聘乡村振兴专干41名,选派14名机关优秀干部到村(居)担任党支部书记,选派43名军警官兵到乡村担任政治辅导员,进一步改善了村(居)干部结构,提升了整体素质。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6个,新建扩建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41个,切实构筑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
以重点关注力为纽带,在易地搬迁上精准发力
按照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适当超前的要求,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6户381人,涉及差那乡4个行政村6个集中安置点。2017年10月全部竣工并实现搬迁入住,入住率达100%。为接续做好产业发展融合、集体经济助力等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对6个搬迁点配套入驻了霍尔巴羊养殖、人工种草,藏毛毯、藏被手工编织,扶贫综合经营楼、富民商贸中心等产业项目,着力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作为县委书记,我更是始终关注易地搬迁点群众的生产、生活、就业、收入、水电保障等一揽子问题,以“四不两直”等方式,经常到群众中去,熟悉群众生活,紧盯搬迁户反映问题,责令涉及单位部门持续花大力整改。在搬迁户各项基础条件满意的同时,积极走访摸清需求底数,统筹协调全县各类资源,充分围绕增收问题长足谋划实施定点劳务输出、定向选择就业,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增添技能业务基础。
以收入增加力为推动,在转移就业上精准发力
积极探索“合作社+订单+个人”培训模式,采取请进来方式进行“以工代训”,真正让贫困群众在实践中学本领、强技能、增收入。2016年以来,开展竹编制作、钢筋混凝工、藏餐厨师、藏毛毯编织,汽车、装载机、挖掘机驾驶等技能培训38期,培训建档立卡学员587人;建档立卡人员累计劳务输出2425人,实现劳务收入2671.46万元。依托县劳务输出公司,先后组织召开劳务用工招聘会3场,与15家公司、9家农牧民合作社达成557人的劳动用工意向;通过“4321”大学生(中职生)结对帮扶动态清零行动,累计实现247名大学生(中职生)就业,就业率达100%。
以全民攻坚力为坐标,在家庭塑造上精准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脱贫的主体是困难群众,只有真正了解困难群众的所需所求,才能更有效地将脱贫工作落到实处。作为县委书记,我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自身“头号”工程来抓,对脱贫攻坚工作重大事项亲自部署、重点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事项亲自督办,亲自书写了“致贫困户的一封信”(藏语版),亲自提出了每一个贫困户培养一名大学生、每一个农牧民家庭培养一名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人员的工作思路,真正做到了把领导重视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在自己的结对帮扶上率先垂范,每年走访慰问至少4次,每次必须唠家常1小时以上,全方面掌握了解困难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让“亲戚”在心底成为真正的“亲人”。 (作者系市委常委、吉隆县委书记帕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