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进驻以来,日喀则市对群众举报较多、关注密切的环境卫生类问题进行整合推进、层层发力、集中攻坚,深入实施城乡环境大整治行动,以“小切口”赢得了“大改善”,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图1:组织人员深入山顶林地清理垃圾
层层重视、高效推动,不断夯实“组织构架”
以中央第四生态环保督察组交办的桑珠孜区背街小巷随地大小便、农贸市场环境脏乱差、江孜县城环境卫生差等群众举报问题整治为契机,坚持市县(区)两级主要领导督办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环境大整治原则,推进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日喀则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日喀则市白色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制定《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D2XZ202203280013号交办件整改方案》《江孜县城环境卫生规范运作方案》等文件,奠定了“领导负责、部门牵头、干部带动、全民参与”环境大整治的坚实基础。
图2:发动生态岗位人员深入年楚河沿线清理垃圾
层层联动、齐抓共管,不断细化“共治举措”
市、县(区)爱卫办、城市管理等部门牵头谋划,划分环境大整治区域,细化管理范围,实行分片包干,确保工作有人抓、责任有追究、工作有落实。各级发改、住建、交通、水利、旅发、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密切配合,调动县(区)、乡(镇)通力合作、纵深推进,不断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层层发力的联动性,形成一竿子插到底的“大整治”格局。
图3:组织志愿队伍深入沟渠清理垃圾
层层规范、侧重导向,不断突出“重点领域”
将辖区环境整治细化为河湖湿地、林田草地、旅游景区、城镇街巷、乡村驻地、城乡结合部、交通干线等重点单元,彻底整治陈年垃圾、白色垃圾、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对公路、铁路沿线的路肩沟壕、地堰边坡、路边林木散落、悬挂的可视垃圾、建筑垃圾、杂草枯枝、畜禽粪污、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破损广告进行清理。进一步规范了垃圾分类、垃圾收运、垃圾处理,确保了城乡面貌干净整洁、景区景点焕然一新,交通沿线洁净优美,河湖湿地健康美丽。
图4:干部群众联合深入田间地头清理农业垃圾
层层落实、精准发力,不断推进“整治成效”
将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环境卫生信访问题整改和“大整治”有机结合,秉持标本兼治,按照属地管理责任进行系统推进,不断优化整治举措,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城乡环境问题,以“小切口”带动“大改善”,全面落实辖区内的环境大整治工作。中央第四环保督察组进驻以来,日喀则市动员党员干部、生态岗位、环卫工人、护路队员、志愿者、农牧民群众等群体10万余人次,排查点位979处,发现环境卫生问题数量1972项,完成整治1967项,正在按时序推进整改任务5项,发现问题整治实施率达100%,整治完成率达99.7%,清理整治乱堆乱放乱采乱挖等点位777处,整治环境脏乱差1012处,清理垃圾量达2733余吨。
图5:组织志愿者对草原上废弃的哈达、经幡进行清理
层层监管、强化管控,不断优化“禁塑管理”
按照“四个一批”处理方式,即“没收一批、警告一批、教育一批、督导一批”,严厉查处使用不合格塑料制品,组织市、县(区)两级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对全市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塑料袋的各大商场、超市、饭店、菜店等商户进行检查,不断加强源头防控。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以来,市县两级开展“禁塑”工作出动执法检查人员720人次,检查“涉塑”经营户1321家,责令整改商户91家,约谈商户法人1家,补签“禁塑”目标责任书47份,没收不合格塑料袋2.2万余个,发放环保袋、菜篮子等环保替代品0.25万余个,推动白色污染源头减量、源头控制。
图6:组织人员对乱堆乱放进行清理
层层动员、加强引导,不断扩大“宣传引领”
制定印发《日喀则市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方案》,以三月综治宣传月为契机,围绕《日喀则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新固废法》等法律法规,开展“白色污染防治”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街道等宣传活动。利用“珠峰普法”微信公众号及“日喀则司法局”抖音平台、LED显示屏,常态化推送生态环保法律法规、新闻资讯、公益短视频。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进驻以来,利用市区主干道路灯杆、公交站台,墙体等张贴悬挂生态环保标语,推送公益短视频58次,浏览人次1.7万+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和宣传品6.1万余份,受教育群众达9.4万余人次。
图7:组织村民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