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荒滩为绿洲、变戈壁为花海高原上的塞罕坝绽放幸福之花——南木林县生态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来源:
浏览人数:0
日期:2022-04-04 14:34

一、背景情况

南木林县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西邻谢通门县,北靠那曲申扎、班戈县,东接拉萨市尼木县,南与桑珠孜区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8110平方公里(0.81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全县总人口共15368户89309人,其中农牧民人口14804户84566人(农户13026户75333人、牧户1778户9233人,劳力45403人),辖1镇16乡146个行政村,属日喀则市第一人口大县。2015年底,全县共有建档立卡5810户2766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2.86%,经过动态调整,全县建档立卡确定为4858户22890人,2019年底,全县退出摘帽,实现4858户22890人脱贫、146个村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曾是位于雅江北岸的南木林县冬春季节的真实写照,严重沙化的雅江,流向紊乱的湘河,真真切切地威胁到了南木林人民的幸福生活。面对祖祖辈辈挥之不去的贫困,一直以来,特别是精准扶贫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南木林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奋发图强,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始终坚持把扶贫工作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扎实工作、合力攻坚,坚持不懈、务求实效,加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力度,大力发展雅江北岸综合生态示范区、苗圃基地、“湘河谷”经济林项目,变荒滩为绿洲、变戈壁为花海、变绿树为“银行”。

1.jpg

图1雅江北岸原状“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

二、主要做法

南木林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工作,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脱贫致富道路,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充分发扬“老西藏精神”,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生态保护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植树造林、苗圃基地、经济林建设等,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良好平衡,生态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先后被人民网、西藏日报、西藏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一)打造雅江北岸综合生态示范区,荒滩变绿洲

雅江中游是西藏的主要风沙源之一,春季正是雅江两岸风沙漫天的季节,狂风刮的人睁不开眼,站不住脚。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勤劳的南木林人充分发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战天斗地,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硬是让一片不毛之地的荒滩上硬是长出了几丝新绿。

截至目前,示范区累计完成投资1.66亿元,植树造林4万余亩,栽植杨、榆、柳、槐、沙棘等各类苗木192万余株,防沙治沙及封山育林11.4万余亩,建设绿色走廊林网50公里,苗木成活率达到92%以上,保存率达到95%以上,树木涵养水源、固沙治沙效果初步显现,示范区沙尘天气次数同比减少1/3,核心区氧气含量提高5%、空气湿度增加10%;风沙小了,山川绿了,河水清了,环境美了,昔日的戈壁荒滩变成了雅江中上游的翡翠明珠。

2.jpg

图2雅江北岸造林现状俯瞰图

(二)推进“湘河谷”经济林种植,戈壁变花海

如何在打好生态牌的同时,做好经济支撑,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业积极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南木林县提出了引进、种植经济树种,丰富示范区树种,减少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增加经济效益的新思路。引进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试种了引进了海棠、紫叶稠李、平欧榛等18个树种37个品种共13万株,成活率达90%,越冬保存率达85%左右,初步认定有11个树种23个品种适合生存发展。树种引进计划取得初步成功,探索出了良种良法配套的栽培技术,为西藏引进经济林树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南木林县“湘河谷”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项目已完成投资4500余万元,建设经济林3061亩。种植的海棠于2018年开花结果,且具备花期长、花量大、花色多、果量大、挂果期长的特点,观赏性强、经济指标较高,可大量种植发展。对于缺少观赏性树种的西藏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新观赏资源。为进一步推动“湘河谷”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项目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2019年5月举办西藏南木林高原海棠节。

3.jpg

图3高原海棠花

(三)建设高原特色苗圃基地,绿树变“银行”

苗木是造林的基础,“两江四河”流域开展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区建设,为保证植树造林连续性,解决本土苗木供应不足的问题,规划建设苗圃基地多处,主要生产藏川杨、竹柳、榆树、新疆杨等多种优质苗木。在艾玛乡恰热村建设了苗圃890亩,繁育藏川杨、新疆杨、柳树、榆树等造林苗木;在艾玛乡夏嘎村、德庆村、恰热村、山巴村及湘河两岸部分区域建设4250亩苗圃基地,主要培育藏川杨、竹柳、榆树、新疆杨等多种优质苗木。目前,苗圃内共有苗木450余万株,共计投资1.26亿元,带动168名贫困群众参与后期管护。苗圃基地的建设,是落实构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具体步骤,为自治区“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提供优质苗木,为发展林果产业和林下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待苗圃基地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南木林县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4.jpg

图4苗圃基地

(四)开展技能培训,加强树苗管护

改成示范区拥有一支由60名群众组成的专业管护队伍,负责对示范区的林木进行专业管护,自第五批援藏工作组开始每年对60名护林员每人发放1.3万元的护林员工资。

5.jpg

图5护林员对林木进行管护

三、取得的成效

(一)生态效益。生态示范区建设后,树木涵养水源、固沙治沙效果初步显现,含氧量提高5%左右,空气湿度增加约10%左右,示范区已初步形成林成片、田成方、路成网、渠成系的生态建设大格局,“天然氧吧”“后藏花园”初具规模,形成了独特的南木林小气候。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不仅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更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创造了良好的栖息和觅食条件,自生态示范区建设以来,赴我县越冬栖息的黑颈鹤数量逐年递增,从造林之初的几百只增加到了目前的千余只,每到冬季来临,数百上千只黑颈鹤和斑头雁、赤麻鸭等野生珍禽从南方翩翩飞临,在示范区、保护区内悠闲觅食、安逸越冬。

(二)经济效益。经过几年的努力,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高原田园风光特色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在产生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我们不断挖掘生态资源优势,逐步探索形成了以传统和新兴生态产业为主的牧草、土豆、苗木、林下资源开发等扶贫产业,带动了大批群众脱贫致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提高了当地藏族群众的收入,参与群众达2.8万人次,当地的藏族群众通过产业项目建设和机械作业,共计增收5500余万元。如:2017年仅德庆、米如两基地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0人,带动18户脱贫,群众增收近200多万元。

(三)社会效益。在收入提高的同时,更重要的改变在于群众生态意识的提高;砍伐树木的现象基本不见了,从砍树到植树的意识转变,对于保障高原的生态环境意义更为深远。通过生态产业发展,人民群众更加坚定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的决心,生态产业建设使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生态变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群众真正吃上了生态饭、受上了生态益,走上了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就业的脱贫致富之路。

四、经验启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成为带动南木林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南木林县始终认为环境保护的越好,脱贫致富也就越好;始终坚信绿水青山必须、也必然能变成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是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美好诠释;绿水青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生态依托;绿水青山,是迈向全面小康的美丽南木林的不懈追求。应当继续突出地方特色,坚持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关系,因地制宜培育人工种草、本土苗圃基地、经济林等富民产业,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