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市抓实三项基础工作 推进建设美丽宜居村

来源:日喀则日报
浏览人数:0
日期:2024-01-09 10:35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日喀则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农牧区“厕所革命”、人畜分离、村庄清洁等重点,扎实有序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开展调查研究,“深”字入手抓根源

扎实推进户厕改造。针对走访中群众反映的部分农村公厕存在环境差、设施老等问题,坚持从农牧民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集中力量补齐短板,全面推进农牧区“厕所革命”,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分类施策做好设计。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农牧区厕所改造设计原则,突出方便、实用、舒适、安全等基本要求,分区施策、分类推进农牧区卫生厕所改造。2023年试点设计建设水冲式卫生厕所105座。注重质量做好建设。坚持质量优先、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新改户用厕所入院,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厕所入室。健全机制做好管护。建立健全农牧区厕所改造后期管护机制,户外设施设备通过生态岗位人员、保洁员、公益性人员等进行日常维护保洁,依托“村规民约”“红黑榜”“积分制”等群众自治制度,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做好日常清洁打扫,确保改厕成效。

2023年,全市农牧区厕所改造指标任务12078户,已全部完成,完成率100%,有效提升了农牧区人居环境。

完善组织保障,“实”字为本抓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结合实际制定推进工作方案,细化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结合乡村发展振兴、生活生产生态,系统推进实施。扎实推进人畜分离。把推进农牧户人畜分离作为改变群众传统观念、生活环境,改变传统人畜混居生活方式,消除人畜共患疾病风险的重要举措,统筹谋划、有序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根据不同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牲畜类型、养殖数量等实际情况,按照经济、实用、生态、安全的原则,合理确定人畜分离类型、圈舍建设标准和建设面积,既考虑农户实际和生活习惯,又考虑适用性,立足实际推进人居与牲畜饲养分开、生产与生活分开。坚持建管并重,创新管理。把牲畜防疫、科学饲养、管护机制作为检验人畜分离成效的重要指标。将村委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集中养殖点管理主体,制定管理制度,实行集中饲养、统一管理、科学防疫“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提高养殖效益,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等人员力量定期对人畜分离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人畜分离成效。

2023年,全市人畜分离指标任务24314户,完成24444户,完成率100.53%,农牧区村庄面貌明显改善。

落实常态长效,“严”字当头抓管理

扎实开展村庄清洁。学习践行“千万工程”典型经验,结合重要节日、重大活动,以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为契机,深入开展以“村庄清洁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的“四清两改”村庄清洁行动,组织动员农牧民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着力解决乡村“脏乱差”问题。加强宣传引导。采取村居大喇叭、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向广大农牧民群众宣传开展村庄清洁工作的重大意义,教育引导群众增强公共环境卫生观念,养成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村庄清洁创建各项工作,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热潮。深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以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为骨干力量,动员生态岗位人员、农牧民群众和其他基层组织人员,成立村庄清洁行动先锋队。采取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党群协作的方式,重点清理村内卫生死角,村庄周边、河流沟渠白色垃圾和生活垃圾,全面清理整治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杆线乱拉、断壁残垣等问题。健全长效机制。将群众参与村庄清洁行动作为重要指标列入“红黑榜”“积分制”“清单制”等村民自治制度。坚持以乡(镇)为阵地、以村(居)为主体、以农牧户为基本单元,发挥各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一线总指挥”职责,定期组织人员力量开展清洁行动,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

2023年,全市共组织动员农牧民群众19万余人次,开展村庄清洁行动1.3万余场次,清理垃圾5000余吨,村庄“颜值”逐步提高,群众幸福感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