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白朗县依托农业优势资源,打造“白朗蔬菜”品牌,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落地发展,辐射带动更多农牧民群众发家致富,白朗人用智慧和勤劳,耕耘出了蔬菜产业的满园春色。
在白朗中农圣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来自嘎东镇的拉巴潘多正忙着检查花卉的长势。自2016年公司成立起,她就到这里工作。三年的时间里,拉巴潘多从一名普通的员工,逐步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我到公司已经有三年,在这里不仅实现了就业,而且学到了一门手艺,我有信心做得更好,以后我还打算承包一个温室大棚。”拉巴潘多说。
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蔬菜产业已彻底融入白朗群众的生产生活。白朗蔬菜不仅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更是老百姓发家致富的“摇钱树”。在脱贫攻坚战中,一座座温室大棚如同一个个“聚宝盆”,铺就了乡亲们的致富路。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白朗县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园区经济、基地经济,形成了“基地+贫困户”“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白朗县阿亚村过去是个出了名的贫困村,2019年第八批驻村工作队入驻以后,通过多方走访和调研,依托县域优势,引导村民组建了聚丰种养殖农民合作社,并动员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和开垦荒地,建设了25座大棚温室,种植草莓、白菜等市场销售好的果蔬,在成立当年就为当地群众分红15万元。
“合作社带动了我村群众的转移就业,建档立卡户在这里可直接实现就业,到了年底就能拿到分红。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就便实现就业。”白朗县阿亚村党支部书记多吉说。
如今的白朗蔬菜,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品种发展到南瓜、茄子、韭菜和葡萄、枣、冰桃、西瓜、甜瓜、哈密瓜等十几种果蔬,打造多品种特色高原有机果蔬生产基地,实现了“月月有瓜果,天天可采摘”。
白朗县委书记陈昊说:“四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扶贫产业发展的宝贵机遇,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加强政府规划引领,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经营主体,投入10.74亿元,实施扶贫项目24个,形成了有机果蔬、有机青稞、有机枸杞、有机乳制品、民族手工业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基地(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据了解,白朗县扶贫产业项目为建档立卡劳动力开发稳定就业岗位590多个,年平均收入5万元以上,临时用工47.8万人次,劳务收入9000多万元,流转土地20894亩,流转资金5200万元,产业分红1766万元,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种养殖大户,产业对脱贫的贡献率超过60%。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贫困的帽子已摘下,乡村振兴的战役在白朗这片热土依然轰轰烈烈:白朗净菜、糌粑加工、藏民族服饰、卡垫编织等一大批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注册各类合作社达200余家。农牧区面貌变了、农牧民腰包鼓了,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越来越足、各族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越来越强劲!